摘要:2024年,市场CCER这个碳交易市场的重启只欠中国最后一只“靴子”落地已经为时不远。未来,东风地中它将与全国碳配额交易市场一道,碳交成为中国落实气候承诺、易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最重要的场最政策工具。 文/刘诗萌 自从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国经除了碳排放配额以外的市场另一个交易标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何时能够重启,在过去的重启只欠中国两年半时间里一直备受期待。 2023年,东风地中是碳交CCER市场重启进展加快、“四梁八柱”迅速搭建的易市一年。2023年10月底,场最生态环境部相继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首批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项目方法学。11月,CCER交易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注册登记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也公布了配套注册登记规则和交易结算规则。 这意味着,CCER市场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也已搭建完成,并明确了市场优先支持的领域。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11月初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目前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2024年,CCER这个碳交易市场的最后一只“靴子”落地已经为时不远。未来,它将与全国碳配额交易市场一道,成为中国落实气候承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自从2022年底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释放出重启加速的信号后,2023年全年,CCER市场的动向始终备受关注。 2月初,北京绿色交易所举行启动仪式,宣布已开发完成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3月,生态环境部公开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6月底,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办法》对自愿减排交易及其相关活动的各环节作出了规定。 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首批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其中,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于乔木、竹子和灌木荒地造林,并网光热发电方法学适用于独立的并网光热发电项目以及“光热+”一体化项目中的并网光热发电部分,并网海上风力发电方法学适用于离岸30公里以外或者水深大于30米的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项目,红树林营造方法学适用于在无植被潮滩和退养的养殖塘等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区域人工种植红树林项目。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碳市场主任刘洪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按照《办法》的具体规定,2017年3月14日前获得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备案的减排项目都需要按照新管理办法重新申请项目登记。也就是说除了方法学,还需要在新管理办法要求的各个环节都满足要求,比如项目满足真实性、唯一性和额外性的要求,且开工建设于2012年11月8日之后;减排量满足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的要求,且产生于2020年9月22日之后,同时在减排量可登记的时间期限内,即项目减排量的产生时间应当在其当期申请登记之日前五年以内。 CCER重启“只欠东风” 刘洪铭指出,在《办法》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新CCER交易必须有一些配套制度、基础设施、系统和机构建设等基本要素。包括发布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审定与核查实施规则等配套管理制度;发布项目方法学;批准审定与核查机构;上线运行全国统一的注登和交易系统。 在基础性制度和第一批方法学出台后,在随后的一个月里,CCER市场的基础设施系统也基本搭建完成。11月16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结算规则(试行)》。21日,注册登记机构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也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规则(试行)》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指南》。12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也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实施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而此前10月底,《华夏时报》记者也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搭建完成全国统一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将于近期上线运行。这意味着,CCER市场的重启,已经“只欠东风”。 路孚特碳组分析师宋雨彤表示,CCER是碳市场重要的补充机制,其产生的减排量是中国碳市场重要的交易标的产品。在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电力部门的当下,重启CCER机制无疑可以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到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当中,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碳减排意识,并服务国家整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不过她也指出,碳市场机制下使用减排量进行履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目前中国全国碳市场配额的换手率仅为4%,CCER减排量的换手率稍高于配额。未来CCER重启后,减排量持续稳定签发并输入进碳市场后,减排量与配额的供需如何精妙地平衡,在此基础上市场如何继续提高交易活跃度并形成有效的碳定价机制,还需要政策制定者细细思考研究。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