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时事观察 >>正文
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总理记者会为就业“开药方”|聚焦2023全国两会
时事观察5人已围观
简介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当下的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时,李强表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3月13日,红利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消失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记者焦全
记者会上,业聚李强表示,我们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当下的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时,李强表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总量庞大,质量渐升是当前人口结构现状,中国经济需要高质量发展,世界经济同样需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做支撑,发展需要庞大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用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资源,用好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产教研要共同发力。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就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就业兴,经济发展是就业最大的底气。”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2年,我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此情况下,有人担心人口红利是否即将消失?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李强如此强调。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我国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结构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主要还是大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数量下降较快,而青年劳动力数量还是稳中有增。
据了解,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因此,李强认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对此,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随着我国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这便是所谓的“人才红利”。不仅如此,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上升,还可以让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增加,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会提高,同时也能较好地顺应产业升级大趋势。
“‘人才红利’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在今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形势下,享受几十年的‘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正逐渐减弱,未来中国将面临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危机,因此‘人才红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并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使得整个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都不断增长。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依托。”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发展经济促就业
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是创近年新高,就业总量仍有压力。
李强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经济。
在杨国庆看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主力劳动力层次与产业结构有关,产业结构越高端,边际产品价值越大,所需主力劳动力越是高端人才,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各种中低端劳动力均会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和较好收入。另外,经济发展速度快了,企业有更大的信心投产扩产并招聘员工,劳动者有更大的信心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经济会高效运转起来。
汪张明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问题既有存量压力,也有增量压力,还有结构性矛盾,做好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仍有挑战性。
“解决就业问题,短期要靠拓岗稳岗,长期靠经济发展。”汪张明指出,拓岗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渠道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开发岗位,合理储备人才,平衡就业与未来发展,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拿出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和红利,鼓励民营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者;第三,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促进就业作用,发挥培训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引、促、培组合拳,优化就业环境,增强就业能力。
李强提出,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Tags:
上一篇:疫情成份影响 市场仍有反对于
下一篇:8月份能源煤市场将若何演绎?
相关文章
中国煤冰财富协会:煤冰企业要继绝深挖煤矿产能后劲
时事观察据中国煤冰运销协会新闻,9月2日,中国煤冰财富协会、中国煤冰运销协会正在内受古自治区通辽市妄想召开西南及受东天域煤冰市场模式阐收座讲会。中国煤冰财富协会纪委布告张宏夸大,煤冰企业要继绝深挖煤矿产能后劲 ...
【时事观察】
阅读更多“供暖管家”点对点服务居民
时事观察本报讯记者曹诚琳)记者从市供热办获悉,为保证市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该办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管家报修机制”,有效解决群众取暖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据了解,“ ...
【时事观察】
阅读更多加大巡查巡检 保证热源充足稳定
时事观察近期,强冷空气来袭,气温大幅下降,供暖供电需求攀升。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定州电厂积极做出响应,提高热网系统巡检频次,加强供热参数调整,保证热源充足稳定。图为运行人员就地调整热网加热器疏水手动门,保证设 ...
【时事观察】
阅读更多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链接
-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 “奔跑吧·少年”河北省首届全民健身大会预选赛暨定州市首届全民健身大会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篮球赛开幕
- 疫情防控期间厦门179家企业用上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 厦门翔安包机接回161名务工人员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 “植”此新绿——多地植树节活动扫描
- 定州市培育3万余名“定州花木工匠”
- 南水北调中线完成2023至2024年度冰期输水 北延工程2024年度调水正式启动
- 记者连线厦门机场、厦航等 揭秘如何守好“空中大门”
- 厦门:驾驶证期满换证允许“容缺办理”
- 村民正在长安路街道胡宫城村安装滴灌带
- 中消协发布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
- 厦门烈士陵园、南普陀寺暂停祭扫接待
- “五一”小长假期间 我市旅游市场运行安全有序
- 6万斤芋头滞销 厦门志愿者直播卖货助农户渡难关
- 为啥同样的口罩定价不同? 厦门相关药店回应
- 2023年京津冀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交流会暨“中山好嫂子”高质量就业人才推介会在定州市举行
- 主动接种疫苗共享健康生活
- 处理能力翻倍 厦门海沧污水处理厂今年内扩建
- 预约入馆 厦门市图书馆今天起恢复开放
- 再添6国!免签“朋友圈”扩容传递中国开放强信号
- “厦门云祭园”开通首日 市民创建2000多个纪念馆
- 厦门昨上线1万多个电子围栏 促进单车规范管理
- 厦门理工学院获准招收艺术专业学位硕士
- 市妇幼保健院心内科医生付月玲:公园跪地救人 彰显医者仁心
- 厦门地铁运营时间今起调整 行车间隔有变化
- 厦门:五种渠道可查询打印社保个人权益记录单
- 厦门今起新增495路工作日专线 接驳地铁官任站
- 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会昨召开
- 市朝阳爱心公益协会:用爱心温暖一座城
- 看书观影做运动健康快乐过“五一”
- 1至2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928列 同比增长9%
- 短袖昨日在厦登场 别急冷空气马上又杀到
- 4月1日起 厦门市恢复本市范围内团队旅游
- “献血达人”张振军15年献血10000毫升
- 定州市开展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
- 中消协发布预付式消费权益保护报告
- 厦门:被纳入税收“黑名单”个人贷款也会受阻
- 注意防骗!工信部曝光一批涉诈高风险APP
-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将建新院区 规划800张床位
- 昌润达环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加大道路“水洗”力度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 今年前两月我国共开行中欧班列2928列
- 我市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建设 “村口坐公交、一站式进城”覆盖25个乡镇(街道)470个行政村
- 上月地表水质考核 厦门市西溪居全国第六
- 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推出系列便民服务
- 网购刚下单客服就来电 厦门警方揭秘骗子套路
- 厦门支持力度再升级 9条措施支持企业恢复发展
- 各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精准发力蓄能成势
- 百名河北省少先队辅导员骨干参观定州博物馆
- 房屋安全问题不容有盲区 可从“i厦门”反映
- 农业农村部:春夏播种子货足价稳质优 各地种子市场运行平稳
- 我市在开元寺塔广场开展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 厦航将连续三年为4万余名援鄂医务人员送免票
- 厦门口罩生产企业可获四类资金补助
- 专家对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
- 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
- 厦门出台工作指引 规范小额贷款合作业务
- 国防部:中方将参加“安全纽带
- 福厦高铁厦门段岩内隧道置换工程掀起主体施工热潮
- 南城区街道聚焦精细化服务织牢关爱保障网
- 我市“全民阅读”活动暨“书香定州”惠民书市正式启动